Monday, February 09, 2009

那一夜,我到了眷村一趟。。。



当历史变得主观,变得个人化,那还是历史吗?


在这变化迅速的年代,私下最贴心的回忆,还经得起大时代的变迁吗?

我们周围还存有几个类似老赵这种乐于助人的品种呢?

上一代的牵挂,就是下一代的包袱吗?

看来,我是个问题男孩。

但是,能不想着这些问题吗?

眷村的历史,精神,庆幸有了《宝岛一村》还有王制作人的纪录片与书籍把一切记载下来。不知何时轮得到他人来帮我那旧住处写本书或是什么类似之类的。。。

记得,那时看了《消逝的记忆》后,回到家来问妈是否还记得十八英里老家在那儿,从她那答案可听得出她对少年回忆的迷茫,失落,遗憾。想必她是多么的能回到童年时的住所,或者是寻找第一次见到爸爸的那一棵榕树(哈哈!这是虚构的!),又可能或者是下课后帮忙外婆卖“Tikkam”的时光。。。现在,就像妈说的,要找都找不到,不知从何着手,因为根本都认不出地方了。。。

当初,上万个像老赵的军人带着家眷和“旅游”,“暂住”的心情,来到了宝岛,从“想回家”,到“思念家”,最后变成“这就是家”。想到自己搬到新住址也快一年了,说好要回去旧住址“拜访”,但是老家那儿已被当局封锁了。真希望老家不会变得面目全非,还想几十年后能介绍一个老头子的老家给自己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看看嘞!

这一夜,我没落泪。前半场,笑得放纵,下半场,却有几分的无奈。尤其是子康与如云阿姨重逢时,子康问到她这些年来过得如何,如云阿姨的那一句“都快过完啦!”逗得全场笑声连连,自己在心里却有那种又刺又酸的感觉。还有的就是大牛与大毛因周遭环境所带来的背负而间接迫使自己放弃对最初的梦想,最后各自走出了眷村,上了人生这条道路,只是对象已不是彼此。

戏里的角色或许通通都是composite figures,但是,不难想象,眷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因搬迁到眷村而失去过一些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Move on" /“放下”区区两个字,一个词,其中的难度与艰苦,一出两百分钟的舞台剧也只能传达这么多的情感。对自己而言,《宝》提醒了自己因改变而所付出的代价;换来的有苦,有甜,但一切已不能回归原状。

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要快乐吧;就算是一个人,也要快乐!



每个人都有一个“天津包子”!=D

在此停笔了。。。。。谢了,华艺Kaki。。。。。
RC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